政府补助扶持资金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双软认定办理、人才认定、知识产权贯标申请服务专业平台!

中国中小企业综合辅导咨询服务网

高新认定 政府扶持 双软认证 人才认定 专利申请 企业综合辅导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资讯中心 > 政策资讯 >

浙江省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科技行动计划(2018-2022)

2018-12-18 16:37 找知道咨询集团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以创新驱动浙江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关于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意见》,以及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计划(2018-2022)》等重要部署,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科技行动计划总体要求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以产业兴旺为主攻方向,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攀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农村生态宜居支撑、农业农村富民强县、农业农村科技型人才培育”六大科技强农惠民工程和四大保障措施。到2022年底,实施省级重点科技项目500项,培育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30家,打造省级农业科技园区50家,建设星创天地100家。全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不断完善,农业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农村生态宜居科技支撑更加有力,科技富民成效更加显著,涉农科技型人才队伍更加壮大,为全省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和谐发展、农民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有效推进农产品供给和农业生产方式结构性调整,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得到显著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6%以上。

  二、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科技行动计划重点任务

  (一)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攀高工程,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

  以农业科技成果源头供给结构性调整为主线,每年布局实施100项左右省级重点科技项目,获取一批前瞻性、颠覆性、创新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科技成果,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

  1.稳定支持农业新品种选育。以“高效生态、进口替代、特色优势、优质功能”为目标,推动农产品源头供给结构性调整。围绕水稻、旱粮和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养殖、竹木油茶、花卉苗木、蚕桑、食用菌、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布局9大农业新品种选育协作组,每年稳定支持育种专项课题,重点开展种质资源挖掘利用与优异育种材料创制、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商业化育种模式、农业新品种选育资源数字化监管系统研究,努力选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低耗和广适性、专用性、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农业新品种。

  2.持续开展生态农业技术研发。支持农业生产系统建构与平衡机理、农田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动植物病虫害防治和生态高效种养殖技术,渔场修复振兴与海洋蓝色粮仓技术研究与模式创新,种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经济作物提质增效技术,森林资源高效培育与精准提升技术,农林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品质维持、污染防控、追踪溯源、安全检测技术研究。

  3.着力推进生物农业技术研发。支持农业增效、病虫害防治领域基于生物组学的靶标发现与精准控释技术,饲料添加剂中抗生素的绿色环保替代技术、新型兽药和疫苗研发等动物疫病防控技术,高效生物转化新型菌种、催化技术及成套装备,重要生物基平台化合物绿色转化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

  4.优化布局智慧农业技术装备研发。围绕构建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智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推动农业生产方式源头供给结构性调整。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支持数字农业软硬件技术研发,突破农业专用传感与识别技术、农业传感网、智能化农业信息处理等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与装备。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支持设施种养殖、林特业中农业新材料、智能装备与配套机具研制,工厂化农业立体栽培技术和装备研究,农业全产业链机械化作业技术和适用于浙江山地耕作模式的小型智能化关键装备研发。

  5.重点加强现代食品制造技术研发。围绕大宗农产品全质化加工利用和高端食品制造业发展的需求,支持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现代食品绿色加工与低碳制造技术,食品冷链物流过程中品质劣变控制理论、工艺与核心技术装备,功能性益生菌菌种筛选、利用和开发研究,营养强化等健康食品创制关键技术,新型健康食品的营养靶向设计、功能生物修饰、健康个性订制、产品精准制造技术研发。

  (二)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提高科技向农业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效率

  探索有效解决科技经济长期两张皮问题,畅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中农业科技-生产-经济实现等各环节。围绕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协同转化推广,探索开展多元化转化示范模式,建立多层次转化媒介服务体系,切实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1.实施农业科技成果协同转化推广项目。加强科技与农业、林业等行业部门协调联动,探索创新引领基金对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支撑,以市场化方式支持投资一批应用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性应用和产业化开发,形成相应生产标准、规范、规程。

  2.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探索成立由地方政府、企业、合作社等多元主体共同组建的科技特派员成果转化联合基金,支持科技特派员围绕集约化种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高效利用、现代农业装备、农业信息化、智慧化应用等产业领域,在一线推广先进成熟适用的有效技术和成果,建设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具有显著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3.培育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介。建设一批专业化、精细化和特色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培育集聚一批服务领域覆盖农业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技术评估、农业监测、研发设计、专业培训、新品种评价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构建一站式创新服务链。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建设农业领域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依托浙江科技大市场,积极培育农业技术成果交易专业市场。

  (三)实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工程,促进产业融合提升

  围绕“产业兴旺”目标,根据资源优势和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聚焦重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大力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优化布局农业科技产业,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1.培育现代农业新业态。围绕我省基础相对较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产业,按照全产业链融合思路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一是现代种业,围绕新品种选育成果应用推广,建立由高校院所、种业企业、技术推广中心(站)、种子种苗站、林场等主体组成的产业共同体,探索开展商业化育种,形成育繁推、产学研一体化现代种业新体系。二是生物农业产业,围绕高效、安全、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大力推进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绿色环保“三药五剂”、动物疫苗、生物质能源、生物基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三是现代食品产业,依靠食品科技进步,推动膳食营养干预的健康食品精准制造、中华传统食品工业化,推进功能性特色菌种国产化,发展微生物食品、高端奶制品制造等新兴产业。四是跨界融合农业,充分运用工业、服务领域技术成果,在农业生产、经营和流通中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专业的推广、应用和再创新,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经营理念和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创新,实现农业一二三产的跨界融合发展。

  2.壮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按照提高农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路,创建30家以上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持续推进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建设,打造一批研发机构完备、研发实力强、核心竞争力强的农业创新领军企业。修订农业科技型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以符合条件的农业科技型企业作为培育重点,建立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实施农业企业攀高行动。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政策,激发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力。

  3.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围绕地方农业产业特色和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布局创建50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模式和管理办法,建立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纳入到城西科技创新大走廊、环杭州湾自主创新产业带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规划建设范围。启动实施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争创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四)实施农村生态宜居支撑工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围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 ”的建设目标,按照统筹规划、体现特质、全域推进、提升质量的要求,全面提升农村生态宜居的科技支撑。

  1.启动绿色生态宜居重点研发项目。结合国家“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专项实施,启动我省绿色生态宜居重点研发项目,重点突破绿色建材、村镇规划、宜居住宅、乡村清洁、清洁能源、资源保护、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等方面关键技术,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五水共治等重大行动中绿色生态宜居关键技术的示范应用,推进进乡村绿色技术银行建设,培育农村住宅、新能源、环保等产业新动能,促进绿色宜居村镇建设与发展。

  2.推进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十三五”时期,围绕推动绿色经济高效发展、破解生态环境质量约束问题,着力打造15家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集聚各类科技项目资源,探索实现区域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环境美丽、百姓健康、社会和谐的发展模式和途径,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3.促进乡村社会事业发展。围绕重大慢性病防控、人口老龄化应对等人口健康重大问题,加强疾病防治技术普及推广,加快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协同创新网络向县域发展。开展集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技术集成与应用。加强农村基层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农村科技文化素养。

  (五)实施农业农村富民强县工程,加快农村农民共同富裕

  围绕“共同富裕”目标,以保障和增加农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科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最大程度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1.实施农业科技帮扶行动。继续推进26县绿色技术应用,每年安排10个重点研发项目用于支持26县发展地区特色优势农业。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通过开展科技创新专题讲座、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组织专家实地指导等形式,推进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推广应用,持续推进科技结对帮扶工作。

  2.不断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持续推进个人、事业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管理制度改革。围绕地方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每年“双向选派”330名省级科技特派员,服务区域逐步实现省域全覆盖,选派专业向工程机械、农机装备、电子商务、创意设计等领域拓展,服务领域从农业一产向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服务业等产业链后端延伸,启动以企业产业技术需求为导向的企业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建立健全省市县联动机制,做到乡乡都有特派员。充分调动派出派驻双方积极性,落实科技特派员经费补助、待遇保留、优先晋升、荣誉表彰等各项制度,消除其后顾之忧。鼓励科技特派员通过许可、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转化科技成果,与企业、农民合作社等联合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共同体,成为科技创新创业领路人。建立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省市县联动管理机制,健全地方科技特派员管理机构。

  3.着力打造农业领域的科技孵化器——星创天地。依托农业科技园区、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型企业、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载体,布局建设100家国家级和省级星创天地,打造集“科技示范、技术集成、创业孵化、平台服务”为一体创业孵化载体,面向科技特派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家庭农场主及中小微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创新创业主体,提供一站式科技创新创业服务。

  4.积极开展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试点。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研究发布我省《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新昌、安吉、长兴等地积极争创国家级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试点,整合优化县域创新创业资源,率先破解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示范的经验和样本,推动县域农业创新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六)实施农业农村科技型人才培育工程,强化创新人才队伍支撑

  围绕高质量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瓶颈,加快完善农业农村科技型人才培育体系。

  1.引育农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加强高校涉农学科建设,通过重点实验室建设、重点学科设置、自然科学基金和青年人才基金资助等多种形式,加速培养一批首席专家、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在浙设立分支机构或兴办农业科技企业,吸引国内外高层次农业科技领军人才。

  2.加强农业农村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整合科技特派员、技术经纪人、农科教、产学研技术人员,建立以产品为单元,由农业首席专家、学术带头人、乡土专家等组成的产业创新与服务团队。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以技术经纪人队伍为骨干,形成一批快速转化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队伍。

  3.培育科技型农业实体企业家。以农业骨干企业负责人、农村合作社带头人为重点,借助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涉农企业家联盟和行业协会等平台,通过“走出去看”与“坐下来学”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造就一批懂科技、善创业、会经营、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企业家,培育具有企业家思维的科学家队伍和具有科学家精神的企业家队伍。

  4.打造科技型职业农民队伍。鼓励高等学校、科学院所等科研单位与地方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开展各类产学研合作,带动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主体的职业素养提升。支持科研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开展专业辅导、培训和现场示范,鼓励吸引大学生、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等更多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加强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民大学、农艺师学院等多元载体作用,加快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创新驱动

  三、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科技行动计划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成立由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人力社保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等部门共同组成的农业联合会议领导小组,统筹调配全省农业科技资源,协调解决农业科技创新政策制定、农业全产业链打造等重大问题。

  (二)完善管理机制。建立新型农业科技管理部门会商机制,强化科技、产业部门协调联动,着力破除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机制障碍,完善农业科技项目发展机制和成果递交机制,打通农业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力转化的通道。健全农业科技项目管理机制,明晰科技管理部门、第三方评估机构间的职责分工,平衡项目资金使用的合规性与创新绩效。

  (三)创新投入方式。探索形成主管部门政策合力,推动农业企业直接补贴和免税政策向科技创新补贴激励政策转变,支持农业农村转型和农业全产业链提升发展。省重大科技专项加大力度支持我省乡村振兴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鼓励农业科技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带动全社会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四)加强合作共享。围绕我省农业优势产业,借助海外浙商、海外创新孵化中心、国际技术转移机构等渠道优势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海外研发中心等平台优势,不断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充分发挥农业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和海外留学回国人员等的桥梁作用,加快引进浙江紧缺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支持涉农高校院所和农业企业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合作建立农业科技合作基地。整合重要公共科技资源,建设农业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

如有疑问,无须注册马上在线咨询 点击在线咨询

相关阅读

知识产权贯标
  • 免费服务热线:

    周一至周日 8:00-22:00

    156-0297-2092

  • 微信扫描

    即可开始对话

    找知道客服二维码